top of page

給秋日電音
姚立群 Lee-chun Yao 牯嶺街小劇場館長
 

將近一個月以來,還時時反省十月七日那場「樂之形音樂會:2017白晝之夜選粹」,而參與其中「信物交換」單元的作曲家李婉菁Sandra已經在歌德學院(台北)完成一場關於德國漢堡《klingt gut!》聲音研討會的分享座談暨演出,並旋即策畫了「秋日電音:電音創作音樂會」,即將聚集多 位音樂好手在牯嶺街小劇場表演。儘管一樣在小劇場演出,或許秋日電音還可以連結上2009年牯嶺街國際小劇場藝術節「形影相析(/晰)」(吳俊輝策畫)一脈:當時,Sandra 在同樣的空間裡首度統籌了音樂團隊並與影像團隊合作,創作了她的首部 音樂劇《黑暗巴洛克》。即使如此,她迅速號召音樂人來呈現這樣的音樂會,還是透露著不同的意味。
 

從身體氣象館—牯嶺街小劇場的脈絡與介面發動的音樂-音樂計畫,尤其 從2013年以來,總要貫穿「建立人才培育的基地與發表的平台」、「發 展台灣的當代實驗劇場藝術新語彙」、「深化社會性/跨文化連結」這些結構性的思維,並據以評量與長期發展。近如「樂之形」系列,可說是在「音樂/聲音-劇場」、專業性與民眾性的關係思考下,讓參與的工作者與觀者,在實驗氛圍中,實踐與體驗「創作行為與過程轉換成作品的一部 份」,共同為「可觀賞的形式」留下交流話語(而正深切省思的,即是 這般「文件精神」的達成與缺憾。)Sandra的確是這樣的進程中一位重要而專業的藝術家暨教學者。
 

但是為了如上述發展的框架,往往是非常建制性的(相對於美學性)。在未來,這框架一過了使命的階段,肯定需要打破的。而身為藝術家的敏感度也可能回應在此?!

2013年8月中旬,還在第一回電音工作坊的期程裡,Sandra就策畫了在大 稻埕南街得意茶館(民藝埕)的「悅雨無跡」音樂會,同年12月底,再辦 「當我看見你的微笑」音樂會。兩場皆結合DJ Point與吉他手陳昱先,形成一Trio組合,嘗試了兩種不同的音樂編目。相較於計劃約定的工作,尤其,又經歷了近年的教學工作之後,舉行這樣一種隨興所至,選擇一個好 地方或老地方,邀集心目中的好手齊聚一堂演出,或許才是Sandra得以釋放創意能量的方式。然後,又形成一組新的Trio?靜待。
 

-------------------------------
 

《9又1/4巴黎》 巴黎錄的地鐵聲、聖母院的鐘聲、金黃色斜角1/4的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lifGm5ebuU&t=438s

黃柔閩 Rou-Ming Huang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音樂系畢業。國小教師、劇場演員、電視暨電影演員。1990年代 初曾赴美研習達克羅斯音樂教學法,後於西雅圖與舊金山等地研習音樂治療與即興 舞蹈表演,並多次發表即興音樂(人聲與大提琴)與舞蹈表演。曾擔任第一屆台北 市國際舞蹈節「音樂與肢體」課程助教。劇場演出作品有《妻夢狗》、《我用我的 身體和靈魂在旅行》、《軍史館殺人事件》等。電視作品曾獲金鐘獎最佳女配角( 公視人生劇展《月光》),以及金鐘獎、新加坡亞洲電視節最佳女主角入圍等。另 有《三方通話》等多部電影演出作品。2016年,演出電視電影《上岸的魚》、公視 人生劇展《最後的詩句》、《麻醉風暴2》影集、周美玲導演網路劇《替身》、姚立 群導演《關於生之重力的間奏式》─第十屆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為你朗讀《 Merry land》讀劇演出。2017年,擔任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評審、青藝盟戲 劇營隊老師。現任景興國中表演藝術課、戲劇社團指導老師、博嘉國小全方位藝術 教育實驗課程指導老師、公視青少年創意表演營隊講師。

 

《聽聽,看吧!》塵囂絢爛,日復一日,來聽聽,看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lifGm5ebuU&t=1109s

安德森 Anderson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畢業,曾赴上海新偶像藝術學校研習戲劇表演。參與多部電 視廣告、MV、短片及魏德聖導演電影《52赫茲我愛你》演出。2012於廈門海峽兩 岸民間藝術節演出《我們一同走走看》舞台劇。近年編導《遇見小王子》、《親愛 的小王子》,創作「一齣由孩子們演給大人們看的兒童劇」。曾任青藝盟戲劇營隊 講師、中華微電影創新產業發展協會「繁星計畫」演員培訓講師、花樣年華全國青 少年戲劇節capatain、受邀「2017慈光萬盞-教育公益交流計畫」,遠赴斯里蘭卡 分享戲劇課程、公視青少年創意表演營隊講師。2016年與黃柔閩共同創立37o2戲劇 工作室,致力於戲劇教育發展與推廣之「身體對話—感官開發訓練工作坊」。現任 博嘉國小藝術教育實驗課程指導老師、景興國中表演藝術、戲劇社指導老師、華岡 藝校表演藝術科兼任教師。

 

《孤獨效應》2018 ICMC
吟唱到開頭,嘎然而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lifGm5ebuU&t=1786s

一人獨自出生,獨自死去,人的一生是否也是如同生命存 在與消逝的「孤立性」 呢?
黃芮盈 Raying Huang 台中人,畢業於台中二中、國防大學應用藝術學系,曾師事陳明宏老師。現就讀國 立中山大學音樂研究所,主修作曲,師事張琇琇老師。在校期間擔任復興崗合唱團 鋼琴伴奏、2011年於「台灣原味好聲音─原夢計畫」擔任原住民歌謠音樂改編。 2017年9月於中山大學「好樂」聯合作品音樂會發表個人器樂創作。

 

《生命種植》2018 ICMC
植物與人的聲響往來計畫。透過植物為媒介去理解驅使自然生命的動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lifGm5ebuU&t=2396s

張欣 Sheryl Cheung 出生於加拿大溫哥華,現居台北。她的藝術實踐是變化性的,常透過共感的過程與 他者對話,以錄像、聲音、表演等方式進行。其抽象繪畫與合唱的背景深刻地影響 她的認知過程。作品曾發表於上海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台北滲透影像藝術節、失 聲祭、JOLT Arts Festival、韓國濟州國立美術館(Jeju National Art Museum)。 表演作品《Inland》曾於2013年獲得Arte Laguna Art Prize提名。

 

《Trinity》音樂程式 - 鋼琴- 太極三者之間的即興運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lifGm5ebuU&t=3909s

林亭君 Xia Lin lololol藝術組織共同創辦人,使用多媒體、錄像、文字及行為創作。網路作品__ _於2013年呈現於Homeostasis Lab - The Wrong: 新媒體藝術雙年展、2016年韓 國濟州國立美術館(Jeju National Art Museum),2017年藝術項目 《3C形意拳 》 於台北當代藝術中心發表。

 

《火星工地》天文觀測影像的聲音拼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lifGm5ebuU&t=5044s

余致賢 Chih-Hsien Yu 喜歡尋找與創造生活中有趣的小事。

 

 

《二重奏》2018 ICMC
輓歌再生—現場即時效果異響與玩具鋼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lifGm5ebuU&t=5336s

楊政 Cevo Yang 現場電音即時演奏者、配樂工作者。使用電腦音樂為創作媒材,關注聲音與現今社 會的現代性關係,透過聲音/物件/文本傳達一種普世狀態。常與其他領域藝術家合 作,嘗試物件與文本的結合,將其透過聽覺設計置入演出空間,融合前置取樣/現場 取樣的手法與表演主體做互文的手法創作。電音作品曾於多項國際電腦音樂節呈獻 演出,也常於台灣舉辦無門檻形式的電腦音樂、聲音藝術講座與工作坊,分享個人 創作脈絡與國際展演經驗。

李婉菁 Sandra Tavali 西拉雅人,東吳音樂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琵琶地音樂院電腦音樂研究所畢業,師 事Dr. Geoffrey Wright,畢業論文“A Performer's Musicological Research in Performing Interactive Computer Music” 獲邀發表於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國際電腦音樂年會 - ICMC] 2004。經年致力於電腦實驗音樂的 演奏與創作,長期主持「電音工作坊」,培育台灣年輕音樂人。近年來常與台灣藝 術家姚立群、吳俊輝、陳明秀、黃皓傑、陳偉、劉守曜、區秀詒,以及探索頻道( Disvocery Channel)合作,擔任配樂製作。創作風格專著於使用冷冽的電子音色表 現最真摯的人性面,音樂型式跨越古典、電子異響、重金屬搖滾等,曾任閃靈樂團 《賽德克巴萊》專輯鍵盤手。2009 年,結合電腦音樂、配樂作曲、黑腔形式、聲音 採集混音與環境音樂等多重形式,與聲樂家、DJ、劇場導演創作實驗音樂劇《黑暗 巴洛克》(牯嶺街國際小劇場藝術節/驅魔記)。除了ICMC, 音樂作品亦受邀發表 於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usic Information Retrieval [ISMIR] 、Sound and Music Computing Conference [SMC], klingt gut! Symposium on Sound,(德 國漢堡)、New York City Electroacoustic Music Festival and New York Philhar- monic Biennial、WOCMAT-ISMIR(台灣)。現為台北牯嶺街小劇場/ 身體氣象館 聲音與音樂策展人之一,並任教於天主教輔仁大學音樂系。 (sandrawcl.wix.com/demo)

電音工作坊年表

2013
◆ 手做在地音樂 | 電腦音樂工作坊

2014
◆ 手作電音工作坊 | 台北-首爾-巴爾的摩三城電音音樂會
◆ Pure Data夏夜分享會 | 黃佩芬老師「20世紀音樂介紹 」 ◆ 帶著電音去旅行分享會 | 台南涴莎藝術展演中心

2015
◆ 《Dirge》—學員作品於 2015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
ICMC (美國德州,北德大學)發表

2016
◆ 《River》—學員與雙簧管家黃以安共同創作作品於 2016 New York City
Electroacoustic Music Festival - NYCEMF (美國紐約,Sawdust)發表
◆ 手作電音工作坊 | 台南涴莎藝術展演中心、高雄樹的可能藝文工作室
◆ 學員作品發表於 2016 Joint WOCMAT - IRCAM Forum Conference (台灣)
2017
◆ 學員作品發表於2016 klingt gu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ound
(德國漢堡)
◆ 電音的一日工作坊 | 台北牯嶺街小劇場 ◆ 秋日電音 | 台北牯嶺街小劇場。


----------


希望我們的努力,讓音樂的創作,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擁有的。
 

九零年代初期,到了美國東岸學習,時值七零年代菁英執教旺盛期。這些藝術家有著面對科技開放改革的血液、思潮叛逆的勇氣,還有對學生的嚴謹要求—直接說就是可以把你電爆,而當時的學生也都還可以撐住。藉著與豐富的現世史料飽以老拳式的親身碰撞,就像是你還可以聽到John Cage親自的演說、紐約時報上發現Philip Glass今晚要在哪裡 表演,有咖啡香的書店裡每個月都會有關於新藝術的厚書出版,還在 Knitting Factory 看過György Ligeti他兒子Lukas Ligeti的Disklavier作品發表 。我就像是從肉雞變成放山 雞,用著不同的語言,勇闖那個世界。
 

關於創作,我回憶起來最嚴重的問題是在於九零年代之前,台灣的學院在音樂創作發展上是非常狹隘的,所以當時的我幾乎沒有機會去做這件事。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音樂家,學音樂,不是每個人都要會創作才對嗎?西方世界的音樂家巴哈、貝多芬等都是會彈會作。但我們的音樂教育不走這條路,就只有彈好背好,甚至不稱你為音樂家 (Musician),因為東方的學院裡Musician是一個極為神聖的名詞,學生不配擁有。而西方世界,他們從頭就把你當做Musician看待,因為知道這是你要走一輩子的路。在那裏念演奏的我也被鼓勵創作,我的第一場在西方世界的音樂會,就是演奏自己的作品。我也在當時,第一次對音樂的學習覺得有比較踏實的明朗感,因為我感受到自己可以有所創造(新音樂)的可能性。
 

這段不短的過程讓我深刻體會創作對一個人的銘心刻骨。然而要用電腦創作音樂,在我畢業後的十年間,還是一直處於昂貴的科技創作,回台後所接觸的場域,也大多僅是以器樂性的調性編曲或創作。放山雞時期所學在這美麗的島嶼上當時沒什麼真的好機會,所以我就跑去上班。

過了千禧年,EDM(Electronic Dance Music)劃了時代。這是一種將聲音取樣混搭結構創作,完全顛覆一般傳統學院的作曲脈絡。但實在非常迷人,好聽。這種創作概念,可以用康丁斯基的理論去感悟,羅森博格更具體。誇張的是,此時硬體軟體已經大量普 及,加上網路的開放分享,成就當今藝術創作的混搭(Remix)極致。取樣音源,任何會使用電腦上網的庶民都可勝任。2009 年,藉著EDM流行的市場趨勢,我再次拾起實驗創 作取樣音樂的膽量,用我先生王興中的詩「愛人,還來」,做了在我在島嶼上的第一首實驗作品,並放在當時製作的音樂劇「黑暗巴洛克」(姚立群導演,身體氣象館製作) 。
 

2013 年夏天,同好音樂人許志遠(DJ Point) 與我開始發想,加上身體氣象館團隊大力協助舉辦,開始了的一場長達10次的「手作電音工作坊」,發展如何在不限制軟體,任何筆電都可以製作、創作電音的工具主軸基礎上,呈現每一個參加者心中的聲音創意。當時之所以取名為 「手作」,並不是要去手作器材,而是希望學員從像是媽媽煮的菜或縫補衣服的感覺—Handmade,回到自己本質的溫度,去創作自己的電音作品。
 

工作坊除了標榜使用只要是可以上網的筆電、耳機,不需要有音樂學習背景,不需要會看五線譜之外,更應用大量的視覺藝術家作品來啟發聲音創作的思考。五年來令人驚喜 的是,工作坊藝術家/作曲家們不斷地自我發展,累積成各自的創作與演出的風格,其中幾件甚至獲得國際展演的鼓舞,讓我們去了美國、德國等地,而這樣的藝術創作能量在我們這群人中,還一直正在發生著。   
 

至此,我才對音樂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這段漫長的過程,對我來說最大的價值是在於能將美國東岸放山雞時期的能量,再次發功益助於人。大家一起帶著自己創作的音樂,再次走出這座美麗的島嶼,站在我們想不到的異國舞台,這樣好像對我的人生比較有個交代了。
 

昨晚,2013 年第一次電音工作坊的伙伴楊政 Cevo 通了電話,他說剛完成台南貴人散步演出,很順利開心,也說可惜我感冒嗓破鑼無法前往,我說,就是希望更多工作坊的伙 伴可以一起分工服務世界上聲音、音樂的需要啊!然後,他接著要趕去上飛機要去休士頓協助一場演出,18日回台北,19日會一起上秋曰電音跟我一起演出。啊!工作坊也已 經五歳了! 謝謝立群、志遠 DJ Point、永宏、小全與牯嶺街小劇場/身體氣象館團隊與我的家人這麼多年來給予電音工作坊的幫助與支持!
 

我覺得我現在對音樂感覺很明朗。
 

李婉菁 11.13. 2017
寫於2017 秋日電音創作發表音樂會前

 

bottom of page